自從政府的大基金成立以來,特別是在宣傳口徑上突出了國內一年進口存儲器花費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了進口石油所需的金額后,國內的本地公司都在存儲器產品上努力。
全球每年的DRAM銷售額在350億美金,主要供應商為韓國三星,SK HYNIX,美國的Micron(美光),小的供應商為臺灣的ESMT, WINBOND, NANYA, ETRON, 國內有西安紫光國芯(原來公司叫西安華芯,是原德國英飛凌的設計團隊)。
全球每年的
FLASH芯片銷售額在略小于20億美金,主要供應商為美國CYPRESS(收購了原美國SPANSION),美光Micron,臺灣旺宏(MACRONIX)和華邦(WINBOND)以及國內北京的兆易(GIGADEVICE)。
全球每年的NAND FLASH銷售額在280億美金,在NAND FLASH產品上,根據技術指標可以細分為SLC NAND, MLC/TLCNAND以及最新的3D NAND。主要供應商為韓國三星,SKHYNIX, 美國Micron,日本東芝。其中日本東芝的NAND FLASH工廠為和美國閃迪(SANDISK)聯合投資,美光的NAND技術和Intel聯合開發,另外Intel也有生產NAND FLASH。國內的NAND FLASH目前都集中在SLC NAND,因為開發工藝比較落后,主要的Foundry是中芯(SMIC),武漢新芯(XMC)
日前,美光已經完成了對臺灣華亞科的收購,今后臺灣華亞科的產能歸屬于美光集團(美光,爾必達),美光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要進入國內市場,可能和國內的公司合作,現在看來最有可能的是紫光集團(具體應該是長江存儲)達成合作協議。當然,長江存儲的合作對象不僅限于美光,也有可能是韓國的三星或者Hynix。
到目前為止,國內的存儲公司,基本已經定型為以下幾大集團軍:
1. 紫光集團(長江存儲),產品有NOR, NAND, 還有DRAM。具體來說,武漢原先的新芯XMC被紫光以長江存儲收購,現在的結構層次關系就是紫光(爺爺輩),長江(爸爸輩),新芯就成了孫子輩。現在NOR產品以Spansion原先產品技術為基礎,DRAM產品則以紫光國芯,也就是以前德國的奇夢達,NAND宣稱和Spansion聯合開發3D NAND,但是對3D的產品開發,本人一直很疑惑,因為Spansion本身的MirrorBit技術(類似于MLC NAND)是收購于以色列的Saifun, 那也是在2007年,后來Spansion的SLC NAND是和韓國Hynix聯合開發,從來沒有了解過Spansion曾經在3D NAND上有什么研發的新聞。如果長江存儲能夠按計劃在2017年推出3D NAND產品,那是一個相當大的突破,非常拭目以待。
2. 北京兆易創新(Gigadevice),他們有自己開發的NOR產品,最近公司在今年8月上市后,因為有重大的公司變動停牌,據傳聞要收購位于武漢的憶正(memoright)公司,以得到大容量emmc,emcp的產品。個人認為,下一步兆易可能和ISSI合作,取得DRAM的產品技術,并且向汽車電子方向更進一步發展。(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有消息說是兆易創新要在合肥建一個12寸的廠)
3. 合肥兆基(SinoKing),是以原先日本爾必達的團隊來運作,以日本的設計,臺灣的工廠運營加上合肥當地政府的支持,DRAM產品預計在2018年開始量產。
4. 合肥還有一個公司晶合,是臺灣力晶(PSC)在合肥的一個項目,也是12寸的產線,預計在2017年下半開始導入量產。雖然現在對外的宣傳上以LCD driver產品為主,但不排除未來也會向DRAM方向發展,畢竟臺灣力晶在DRAM產品上也已經深耕了數十年,也許會避開和三星,Hynix以及美光的正面交鋒,而選擇做一些利基型的DRAM。
5. 福建晉江的晉華,也有一個12寸的DRAM廠的計劃,是由臺灣UMC負責設計,晉江廠只負責生產(UMC在福建廈門有自己一個foundry廠在建設中,這2個公司基本可以說沒有關系,我以前就混淆過)
除了以上的由國內大基金或者當地政府支持的存儲項目以外,目前,國內的一些本地廠商在NOR FLASH以及SLC NAND
Flash產品上也有嘗試:包括廣東珠海的博觀,上海東芯。
其中東芯半導體(Dosilicon)是由蘇州民企東方恒信資本集團控股的中國半導體設計公司,注冊地位于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東芯半導體于2015年4月22日在韓國首爾正式簽署了《股權收購協議》,收購韓國知名半導體廠商 Fidelix 25.3%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從而得到了NOR FLASH,SLC NAND FLASH的產品技術,目前已經開始在國內推廣。